这报纸的创意以及上面跟真人一样的画,确实是出自锦行的手笔。
是了,锦行是皇上的人,难怪报纸叫“锦日新闻”。
这时,吴宥旻上前启奏:“启禀皇上,报纸上提及的高阳村学堂一事,臣认为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,臣认可高阳村学堂的办学模式和理念。”
“嗯,”对待自己的得力干将,皇帝脸色好了不少,“吴爱卿和风华郡顾知府意见一致,不知其他位爱卿有何想法?”
皇帝都出声了,保皇党大臣纷纷表态支持。
太子也出列赞成,这可是那位姑奶奶和父皇一起搞出来的新玩意儿,岂有不支持之理?
太子表态,太子一党纷纷附和,其他人表不表态不重要,因为已经有一半人数赞成。
再者,这些事情涉及不到自家皇子,他们不必惹皇帝不悦,跟着出来表决赞同。
二皇子一派几乎全员赞成,气得范兮差点血喷当场,怪他没有暴露在二皇子一派中,让他们以自己是保皇党一派。
关于高阳村学堂,锦茵直接将王子福与紫陌的对话一五一十地写出来,抛开锦茵带着私人恩怨,添油加醋地多加一些描写,事情本身就能引起不少人议论。
话题讨论:除了科举要考的知识,学堂应不应该有其他学科?
这还用说吗?
国子监的学子可不仅仅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,骑马、狩猎、乐理、算术等都要学,王子福的话像是没见过世面的人才会如此大言不惭。
不少人开始怀疑王子福当时能考上进士产生了怀疑,皇帝亦然。
不过,查他的事情不急于一时,重点是商讨要不要更改学堂科目设定。
收到皇帝眼色的何业上前道:“皇上,臣认为可以让国子监率先尝试加上农桑课。
大部分能在国子监读书的学子都是名门望族的有才之士,他们博览群书,可是,那些知识对于百姓又有多少实用性呢?
他们大多是含着金钥匙出身,根本不知民间疾苦,如何设身处地为百姓请命?”
吴宥旻附和:“臣赞同何大人所言,如果今年的状元不是出身寒门的紫大人,他去当地接任县令一职便不会有改良水稻种植,更不会有两季水稻的出现。
臣觉得,哪怕学子们达不到紫大人的高度,至少百姓们田地里出了什么事,他们应对起来不至于毫无头绪。
臣赞成在国子监率先设立农桑课,跟紫大人搞的示范村一样,咱们也来个示范学院。”
有人当即出来反驳:“用国子监作为示范点,微臣认为不妥,国子监学子都是我朝最优秀的学子,岂能突然变更,扰乱他们学习的进度?”
何业嗤鼻嘲讽道:“呵,这么轻易就被影响,这样的人会是什么好官?随随便便就被人忽悠成贪官。”
“你……”
吴宥旻不给他出声的机会:“正因为他们是圣阳国最优秀的学子,才应该接下这份重任,不是吗?”
意思是,最优秀的学子学习最快,他们能学习成功代表可行性,便于推广,如果他们学不会,呵呵……优秀个屁!
斋书苑